期刊名稱:Nature Communications
影響因子:16.6
合作單位:西南大學
研究物種:顛茄+曼陀羅
研究方法:基因組學、比較基因組學、轉錄組學
研究背景
茄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,包括番茄、馬鈴薯和茄子等重要的經濟物種。除了栽培物種外,一些物種因其致命的毒性和藥用價值也引起了關注。托品烷生物堿(Tropane Alkaloids,TAs)在茄科植物中廣泛分布,而一些重要的藥用托品烷生物堿(mecticinal tropane alkaloids,mTAs),如莨菪堿和東莨菪堿,只在少數茄科種屬中合成。目前,已經在東莨菪堿生物合成途徑解析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,然而,關于茄科植物中TAs生物合成途徑的演化機制井不清楚。
材料方法
基因組:
曼陀羅:55.88Gb Illumina+107X ?ONT+244.16 Gb Hi-C;
顛茄:145.27Gb Illumina+29.15X ?PacBio HiFi+320.93 Gb Hi-C;
轉錄組:Illumina NextSeq 500 platform;
代謝組:UPLC-MS。TAs測定
研究結果
1.顛茄和曼陀羅基因組組裝注釋
作者分別利用ONT和PacBio等測序技術對曼陀羅和顛茄進行測序和基因組組裝,組裝得到顛茄的基因組大小為~1.59Gb,contig N50為3.03Mb,scaffold N50為42.83Mb,其中99.50%的序列錨定在36個假染色體上。曼陀羅基因組大小約為1.84Gb,contig N50大小為105.17Mb,scaffold N50大小約為15609 Mb,97.42%的序列錨定在12個假染色體上?;趶念^預測、同源性預測以及轉錄組數據,分別預測了70209個(顛茄)和32037個(曼陀羅)蛋白質編碼基因。BUSCO分析顯示兩個物種都具有98.9%的完整性。

圖1-顛茄和曼陀羅基因組特征
2.比較基因組和系統發(fā)育分析
作者利用顛茄和曼陀羅,以及8個茄科物種和4種其他被子植物的207個單拷貝基因進行系統發(fā)育分析。結果表明:顛茄和枸杞屬于一個分支,而曼陀羅、辣椒、茄子、番茄和馬鈴薯屬于另一個分支,估計矮牽牛在約43Mya(33-56Mya)從茄科物種分化而來,曼陀羅在約28Mya(23-37Mya)由順茄和枸杞組成的分支分化而來,而顛茄在大約24Mya(18-31Mya)從枸杞分化而來。Ks分析顯示,茄科物種與其他高等雙子葉植物共享較古老的伽馬古多倍體事件。對顛茄、曼陀羅和葡萄進行基因組共線性分析,對于葡萄基因組的各個區(qū)域,通常在曼陀羅基因組中能鑒定出3個與之匹配的區(qū)域,并且在顛茄和曼陀羅之間也有相似的現象。

圖2-13個物種的系統發(fā)育關系和分化時間
3.顛茄和曼陀羅具有保守的mTAs合成途徑
通過與顛茄的功能特征基因對比,檢索了9個茄科物種中與TAs和mTAs生物合成相關的每個基因家族的同源基因,并構建了各個家族的系統發(fā)育樹。mTAs生物合成上游途徑的大部分基因在茄科中是具有多拷貝且較保守,其系統發(fā)育關系與種間關系一致。研究者對含有mTAs的組織進行基因表達檢測,發(fā)現在生物合成步驟中至少一個mTAs相關基因在顛茄和曼陀羅的根中高度表達。
4.基因簇的進化與TA在茄科植物中的廣泛分布有關
鑒于TAs在茄科的廣泛分布以及托品烷生物堿生物合成基因的高度保守性,作者進一步檢測了這些基因的染色體位置,發(fā)現CYP82M3和TRI基因聚類在茄科除煙草以外的茄科代表物種基因組中。CYP82M3催化托品酮的形成,TRI隨后將托品酮還原生成托品堿,托品堿是TAs的核心結構。推測該基因簇的進化與托品烷生物堿在該科的廣泛分布有關。此外作者還發(fā)現,mTAs特異性基因LS和CYP80F1的缺失,決定了mTAs在茄科植物中的不均勻分布。
總? 結
本研究基于三代PacBio、Nanopore、Hi-C等技術成功構建了2個具有代表性的產mTAs的物種:顛茄和曼陀羅染色體水平基因組。研究結果表明:它們在茄科中的親緣關系較遠,但這兩個物種產生mTAs的生物合成途徑是保守的。保守的基因簇和基因重復構成了TAs在該科中廣泛分布的基礎,導致mTAs的分支基因可能在茄科早期祖先物種中進化,但在大多數譜系中都已丟失,顏茄和曼陀羅是例外。此外,研究還鑒定了一種細胞色素P450,它能將莨若堿修飾成去甲莨菪堿。此研究結果為了解茄科植物中TAs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基因組學基礎,并將有助于通過合成生物學方法進行mTAs的生物技術生產。
Zhang F,Qiu F,Zeng J,et al.Revealing evolution of tropane alkaloid biosynthesis by analyzing twogenomes in the Solanaceae family.Nature Communications.2023.